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外戚历史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外戚历史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汉朝外戚权力大?
  2. 为何感觉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朝外戚专权的情况比较多?
  3. 汉代的十常侍宦官集团和外戚,谁的势力更大?
  4. 汉朝究竟是亡于外戚还是分封?

为什么汉朝外戚权力大?

汉朝外戚干政,从西汉汉武帝以后就开始萌芽了,当时汉武帝为防止外戚干政,把太子刘弗陵的生母给杀了,纵使汉武帝有如此先见之明,奈何子孙没有遵从他的意思,到了东汉汉和帝时,和帝年幼即位,就被窦太后以摄政为由,开始了外戚干政的新篇章,这段时期也成为了后世君主的梦魇,自汉和帝开始,至汉桓帝终,汉朝的外戚干政达到了能达到的权力鼎峰!

汉朝外戚历史吧-汉朝外戚历史吧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何感觉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朝外戚专权的情况比较多?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古代皇权制度的使然。春秋战国外戚专权并不明显,汉朝最为严重,隋唐之后也并不是没有。只能说,外戚专权是皇权逐步集中,皇帝(特别是小皇帝)需要加强统治力导致的,在没有能从政治上找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外戚专权的几率就会变高。

你听说过周朝外戚专权吗?

汉朝外戚历史吧-汉朝外戚历史吧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定没有,因为周朝是分封制,没有中央集权。有权有势的臣子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封国。周天子的权力没有那么大,特别是到了东周时期,天子只有象征意义了。他权力那么有限,谁还会整天想着怎么去夺取他的权力吗?对于外面的诸侯国来说,经常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办点私事其实挺方便的。

中央集权后则完全不一样了

汉朝外戚历史吧-汉朝外戚历史吧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统一天下时间比较短,没有给外戚专权提供时间机会。汉则不一样,皇帝需要一些忠实的粉丝,跟着他一起治理天下。于是,君权和相权的合作和斗争就开始了。当然,这里的相权不一定是“丞相”这个职位上的权力人,而是统指皇帝任命拥有较大权力的“职业经理人”。不过对皇帝来说的弊端是,这些“职业经理人”是否信得过呢?特别是皇帝还小,不成熟,无法主政的情况下,太后就会把娘家人一起拉过来主政。于是外戚专权就会出现。刘秀吸取西汉的教训,严格限制了外戚干于国事,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很多亲戚都知趣而退。但最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造成了宦官和外戚轮流坐庄。

隋唐时期也没有避免外戚的影响

北周小皇帝宇文家族的皇位不是被外公杨坚给篡的吗?隋炀帝杨广的皇位不是被表哥李渊给替换的吗?每个朝代都有皇亲国戚的权臣,但想汉朝如此频繁、一手遮天还真不多见。这与隋唐开始的相权分权制度有一定关系,三省六部制度,改变了丞相权力过大的危害,各种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机构,形成制衡,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您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中国是一个家族血缘型社会,所以古代的刑罚,有诛灭九族之说。父族、母族、妻族,是一个人最看重的亲属关系。一个人当了天子,任人唯亲,最看重的也是这三族。所以重用这三族的亲属,便成为必然。而外戚也利用血缘,取得天子的信任。客观上,这对于维护江山的稳定,是有着重要作用的。这也是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朝外戚专权比较严重的最重要原因。

事情的转变,在于出了一个外戚王莽,他利用天子的信任有点过份了,其欲望到了取而代之的地步。王莽篡位,是一个临界点。自王莽之后,******对于外戚开始陷制权力,但宦官和节度使的问题又涌现了出来。几千年历史上,形成了外戚、宦官、军阀及文官集团几方势力的争斗场。如果天子是个善于权衡关系的明君,则江山稳固,反之,则江山就很容易因为某一方势力的膨胀而易手。

春秋战国时期还真不多这事儿,也就宣太后那会儿外戚挺厉害

汉朝外戚权利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厉害的,外戚任职大司马大将军几乎是惯例了,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汉朝始于高祖刘邦,刘邦老婆厉害了,吕后,著名的女强人,刘邦在的时候还好,刘邦一死大权独揽。吕后作为一个女人,而且刘邦还留有白马之盟,吕后想长期霸占朝政,必须有贴心的手下担任要职,那批能臣、老臣几乎都是刘邦留下的,她只能信任吕家子侄,也是开了外戚擅权的先例。

而后景帝时期外戚这问题还稍有缓和,到武帝这出事儿了!

刘彻打匈奴,两个人亮了,就是帝国双壁——卫平、霍去病。这两人标准的外戚,关键人家确实给力,卫青一门三候,霍去病封狼居胥,终汉一朝,武功无出其右。

甚至连霍光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戚都封侯拜相,自此汉朝陷入了对外戚的莫名崇拜,连李广利这等二货将军都能风头无两,甚至后来刘彻也意识到问题,不惜赐死钩弋夫人。

纵观历史,外戚擅权从来都不是皇权的第一威胁,甚至可以说外戚权***自皇权,绝大多数时期外戚都在维护皇权统治

我书读的不多,印象里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外戚专权。外戚,是君主的母族,外戚想要专权,前提一般是主少母壮。而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如果君主死了儿子还小,往往是兄终弟及,轮不到小儿子,因为小儿子主不了政,国家就有亡国的危险,这也算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吧,但是这种没有明确固定继承人的制度也导致了大量兄弟骨肉相残的情况,有利有弊。再有一点,春秋战国,是真正的封建时代,大贵族们有地有兵,甚至出现三家分晋这样的事情。大贵族以外的外戚也很难专权。我猜大贵族们彼此之间也不愿意对方的女儿成为君主之妻,那样会打破贵族间的均势。

到了汉代,天下统一太平了,君主的职责从征伐变为守成了,就要在传位上动脑筋,建立名正言顺的传位体系,就能减少皇位继承上的纷争,尊卑有序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稳定团结,于是慢慢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皇权大幅集中。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皇帝死的时候嫡长子还小,其他人无权继承,那就会出现主少母壮的局面,女人上不得台面,孤儿寡母的就容易招来自己的亲族帮忙,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一般王朝末年社会动荡,君主的健康和生育能力都显著下降,很多皇帝年纪轻轻就死了,小皇帝继位,故西汉和东汉末年外戚专政盛行。

历史上很多皇帝也注意避免外戚专权,比如汉武帝杀拳夫人,北魏历代皇帝都要杀继承人之母,只是到最后放过了胡太后,偏偏就亡国在她手上了。后来还有很多外戚,包括建立隋朝的杨坚,南宋后期的韩侂胄等等。直到明朝皇权高度集中,臣下互相牵制,外戚专权才基本消失。

汉代的十常侍宦官集团和外戚,谁的势力更大?

谢邀,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指的是桓、灵二帝时的十个宦官把持朝政,为祸朝廷的人。他们分别是:张让、赵忠、封諝、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等十人。   

东汉朝廷主要有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相互角逐,外戚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将军何进,宦官代表人物主要是十常侍。   

从常理来看,大将军何进拥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这个官职后来司马懿就曾做过。从司马懿调动军队平定"淮南三叛"来看,何进运用自己的手中权利杀掉"十常侍"易如反掌。   

十常侍也就是"宦官集团",他们依靠的主要是皇帝和皇后,"帝尊张让为阿父,赵忠为阿母"。   

何进有权利调动军队,但他的权利是何皇后给的,何皇后是汉灵帝的老婆,何进是何皇后的异母兄弟,何进原来是杀猪***的屠夫,由于妹妹受宠,何进被皇帝封为大将军。换言之,何进的权利是妹妹赋予的。   

宦官集团于是就走"皇后"路线,贿赂何进的弟弟何苗,向何皇后寻求庇护,何皇后发话了,宦官集团是弱势群体,不让何进诛杀他们。   

何进无奈,自己动手妹妹不允许,只好听从袁绍计谋,下诏西凉刺史董卓进京,目的是吓唬一下皇后,结果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借皇后之名,诏何进进宫,进宫之后就砍了他的脑袋了。   

袁绍得知消息,带领1000名禁卫军,把宦官集团全杀死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下决心杀掉十常侍,那有今日之祸。董卓进京,掀起了朝廷内乱。   

综上所述,外戚和宦官集团的势力,应该外戚势力更大,但何进没有把握和发挥手中的权利。其结果适得其反,何进被宦官杀掉了。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外戚一般都担任大将军之职,例如大将军何进,但这更像个荣誉称号。从何进谋划着召董卓进京诛灭十常侍就可以看出他的势力不及对方。另外东汉宦官与外戚争权,总是宦官胜利。

汉朝究竟是亡于外戚还是分封?

汉朝不是亡于分封。

经过汉初除掉异性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诸侯王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诸侯国也越来越小,到了汉朝末年,诸侯国还不如一个县大,而且很多权利归中央,根本就没有大权,够不成对朝廷的威胁。

而汉朝后期,尤其是东汉末年,皇帝年幼,造成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何进引董卓进京,就是为了剪除十常侍,彻底消灭宦官势力,结果造成蕃镇之乱,汉朝彻底大乱,最终走向灭亡。

很简单的问题,虽然西汉亡于外戚,但东汉却因外戚而长久。因此,单独地说汉朝亡于外戚是不对的。至于分封,对汉朝四百年历史来说影响不大。

(1)汉朝四百年江山,三百年在外戚手中,但每个皇帝上台外戚会有变化,而且外戚总体上希望和文武大臣搞好关系

分封对于西汉汉武帝来说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在东汉分封制根本构不成危险。

反观外戚,问题就复杂一些。但一言以蔽之:西汉确实亡于外戚,但总体上看,西汉外戚对于汉朝四百多年江山来说功劳巨大。

刘彻***剧扮演者

没有外戚的话,至少东汉不会那么长久。至少在宦官当政时期,外戚是作为汉朝的保卫者。在被各路军阀“***”时期,外戚也对护卫皇权做了最后的努力。对于这一问题详见我对“蔡伦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

(2)西汉确实亡于外戚,东汉外彻底从整体上击败匈奴

吕后掌握生杀大权,直接对汉朝江山带来威胁。这时,分封诸王与朝臣共同努力剿灭了吕氏。其后,窦太后在景帝、武帝继位后六年虽有权力,但已经属于“道家无为”状态,总体上只要不出圈儿对日常管理也不问。否则,“削藩令”也就不会出来了。

之后,藩王和外戚都不惧统治地位,只是西汉王莽出现后,西汉才亡于外戚。

王莽

东汉的窦太后乃是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女,窦太后的兄长窦宪除了权力斗争外,在对北匈奴(南匈奴已经臣服)作战方面,是有历史功绩的,即对匈奴在整体威胁上做了最后一击。

匈奴族和华夏族、汉族千年来的斗争问题,从民族角度是在窦宪时期截止的。

后期三百多年的战争问题,则是在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战争。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当然,窦宪攻打北匈奴是为了赎罪。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而抹杀其功绩。

马太后、窦太后、邓太后等就想走马灯一样,外戚掌权就没停止过。后一个外戚掌权对前一个外戚集团进行剿灭。只是到了桓灵二帝时期,宦官才真正打败外戚掌权,最终,宦官专权不过30年,被董卓一起消灭了宦官和外戚。

即使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外戚势力仍然做了一些工作。可以说,外戚的权力是寄托于皇帝,对皇帝的忠心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3)分封制自汉景帝给予重大打击,汉武帝给与“权力富贵引诱”后,基本已经没有威胁,特别是东汉对刘姓防范比较严,分封制根本构不成威胁,小富即安而已

自汉景帝剿灭“七国之乱”,消灭了意图争夺帝位的势力后,诸侯王对汉朝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汉武帝“推恩令”之所以能够实行得下去,就是“七国之乱”的震慑作用,为求苟安而不得已推行而实行。

从我对上一个问题“刘备是汉朝宗室,为何穷的卖草鞋”地回答就可以充分看到“推恩令”之后的分封诸王已经构不成威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外戚历史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外戚历史吧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